「BlogSite」Blog主機升級

默默工作5萬多小時的713+和WD Red 3T x 2(請無視灰塵XD)

使用7、8年的Synology 713+,終於遇到容量瓶頸了,在多方考量下,我捨棄外接擴充槽DX517來增加713+容量,而是直接採用高階一點的1618+,畢竟在處理器速度、支援的記憶體容量和擴充槽都比713+好很多,而且還可以擴充10G網卡,對於未來提昇網路存取速度會有很大的幫助(又是一筆不小的花費),選擇使用1618+主要看上可擴充的硬碟槽,如果未來用6T硬碟插滿會有30TB的容量,依照我目前使用的設備(拍照、錄影),這容量用10年以上應該沒問題,不過未來的事很難說是吧 XD

使用NAS最好檔案馬上備份,不然日子一久….

1618+操作上和713+相同,畢竟是相同的作業系統與操作概念,在銜接使用上沒遇到什麼困難,大致上就是設定哪些資料夾要共用,開放哪些網路通訊埠連入,不同帳號的權限等等。但是在設定Web Station(網站服務)還是卡了一下,不知道是太久沒碰,還是Synology有變更細部的設定,多花了一天在研究,最後順利完成,目前只剩下把713+上的資料搬過來1618+,並且把暫存在PC上分散的檔案,重新歸檔搬到新主機上(頭痛…)

先前在713+上我是使用WD Red 3T的硬碟,雖說這個系列的NAS專用碟評價非常之高(爛的那種),但在大叔家中還是安全活了5萬多個小時,都沒遇過什麼問題,其實我覺得硬碟容易壞,我猜有個原因很容易被忽略,就是電源的穩定度,有台可以穩定電壓的設備真的很重要(我是採用有穩壓的UPS),特別是必須24H開著的3C產品,更是需要穩定的供電品質(適用個人電腦)。

這次換1618+原本也考量WD Red 6T(便宜),但看到網路上一面的倒的爛評價,加上自己很討厭Seagate這個牌子,不管Seagate目前的評價、售價和售後服務評價都不錯,但只要一想到當初辛苦建立的資料一次不見,那股心頭火又上來,所以還是掐了LP上WD UltraStar DC HC310,這個出自HGST 生產線的產品(同HGST 7k6000系列),但是沒想到裝機後,這個硬碟運作時會有低頻音,對於聲音很敏感的我當然受不了,拆了其中一個來研究,發現只要塞點東西進去,加強硬碟被固定在硬碟架上的強度,就可以削減大部分的聲音(可喜可賀)

NAS處理完後,再來就是網路環境了,目前在考慮Ubiquiti UniFi或Zyxel的Nebula系統,家裡一大堆不同廠牌的網路設備,當初都不知道怎麼把設備串起來的(笑),這兩家風評上Unifi壓倒性的好評,但宅爸我先前使用Zyxel的UTM也有不錯的感受,加上Nebula中文支援比較完整,而且客服或技術支援就是台灣原廠就可以處理,但Unifi的產品線比較完整,而兩家的價位上都不便宜(嘆…),但外觀Unifi大勝。

最後還是要說一下,NAS只是用來備份和分享的一個設備,重要的資料我至少都會在主機、NAS、GoogleHDD各備一份,如果把NAS當成唯一的備份設備,是很危險的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